李万程(Li, Wancheng)

       李万程(Li Wancheng; David W Li),中山大学“百人计划”特聘教授, 博士生导师,眼睛发育和病理分子机制研究团队课题组长(PI)。

        电子邮件(Email):liwancheng@gzzoc.com; dwli1688@hotmail.com.

                        liwch9@mail.sysu.edu.cn

     电话(Tel):020-66678755 (O),18924212891 (Cell)

     地址:中国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金穗路7号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珠江新城院区6楼602-5室

     邮政编码:510230

李万程教授1992年9月获美国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分子细胞生物学专业博士学位,1992年10月至1996年6月在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学系及Harkness眼科中心从事分子眼科学博士后研究。1996年7月成为哥伦比亚大学Harkness眼科中心Tenure-Track助理教授。 1996年7月至2016年12月间先后在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新泽西医科大学、明尼苏达大学、和内布拉斯加医科大学任职助理教授和副教授及Eppley癌症中心副研究员。作为首席科学家,先后多次承担美国NIH和基金会科研项目。曾担任国际医学SCI期刊《Current Molecular Medicine》主编 (2011.1-2020.2)。目前担任亚洲白内障协会理事、日美白内障协会理事、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眼科学基础研究委员会委员。国际SCI刊物《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编委、《BioMed Research International》 Ophthalmology 专业Academic Editor及国内《实验眼科学杂志》和《生命科学研究》编委。

 

     李万程教授领导的实验室对眼睛发育的信号传导和相关疾病形成的分子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首次阐明各种环境应激因子所引起的晶状体上皮细胞凋亡是非遗传性白内障形成的共同细胞学基础(J. Cell Biol.1995;130:169-181),论文发表以来已被Cell、Nature、Science等刊物引用400多次,是这一领域最经典的论文;首次证明α晶体蛋白能够直接参与调节细胞凋亡的内源性途径,通过抑制BCL家族促凋亡蛋白BAX和BCL-XS从细胞质向线粒体的转移来抑制细胞凋亡,这一结果于2004年在《Cell Death & Differentiation》发表以来,已被国际同行在Nature, Blood和PNAS等刊物引用300余次; 首次发现p32 Pax6的激活需要通过SUMO化的调节,这一结果首次阐明了只有一个DNA结构域的p32 Pax6的作用机制,为Pax6在大脑和眼睛中的功能机理提供了崭新的信息 (PNAS.2010;107(49):21034-9);首次证明人类染色体端粒酶能与脊椎动物(牛和兔子)的RNA 模板形成有活性的端粒酶全酶,并调节细胞的增殖和分化(Oncogene. 2002;21:3784-3791; JBC.2005;280:22776-22787)。首次阐明晶状体不产生自然肿瘤的分子机制(Mol. Biol. Cell. 2005;16:4437-4453)。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PNAS》、《Cancer Research》、《Nuclear Acid Research》、《Cell Death & Differentiation》、《Advanced Science》、《Aging Cell》、《J. Cell. Biol》、《Oncogene》、《J Biol Chem》和《IOVS》等国际知名学术刊物上发表SCI科学论文100余篇,他引四千余次。

   

李万程教授应邀先后在中国、美国、英国、德国、日本、韩国、西班牙、葡萄牙和印度等地进行学术报告和交流一百多次。2006年获美国眼科学基金会“白内障研究杰出成就奖”,是获此殊荣的首位华人。李万程教授先后培养了30多名博士研究生和10多名博士后,他们目前任职于美国和中国各大高校,包括美国哈佛大学、杜克大学、宾州州立大学,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等985及211高校。2014年11月18日起,以“百人计划”特聘教授身份全日制受聘于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以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国家眼科学重点实验室为依托,以多种模式动物和病人组织为材料,研究在眼睛发育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信号通路和转录因子。

 

    在中山大学和中山眼科中心各级党、政领导的带领和关怀下,特别是刘院长的大力支持下,本人在国家眼科学重点实验室任职以来,已组建了一个由副研究员、助理研究员、博士后、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和技术员构成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团队。 逐步完成了本学科多个不同研究方向的建立:

1、蛋白质SUMO化调控干细胞,眼发育和眼疾的分子病理机制 (李万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多项;聂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2、α-晶体蛋白调节晶体上皮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李万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3、免疫微环境对晶体白内障发展的调控(李万程-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4、异染色质对RPE细胞的保护功能和分子机制(龚莉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和中山大学青年项目);

5、衰老与视网膜眼疾的发病机制及干预(龚莉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6、细胞自噬在眼发育和视网膜病变中的功能及其机制(胡雪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7、表观遗传学对晶体间质化和后发性白内障的调控(张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8、蛋白质去磷酸化对眼发育和眼疾分子病理的调节作用(唐香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和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王玲-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建立了蛋白质SUMO化,基于UVA照射和葡萄糖氧化酶处理的氧化应激系统和斑马鱼CRISPRA/CAS9基因敲除系统的三个主要研究平台。这些平台可以让团队的博士后、研究生和技术员迅速进入课题的研究。同时也为眼科中心其他实验室提供服务。

在晶状体发育,白内障和老年性黄斑变性分子机制、眼睛衰老等多个方面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工作。带领团队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多项,教育部和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多项及广州市与中山大学联合基金多项。

在国际知名SCI刊物《PNAS》、《Advanced Science》、《Cell Death & Differentiation》和《Aging Cell》等杂志上以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为第一作者单位发表研究论文30余篇。目前有多篇高水平SCI论文正在发表中。培养博士后4名,博士研究生5名,硕士研究生7名。

代表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在美国、英国、法国和德国召开的各种学术会上作主持、特邀或会议报告8次;在国内眼科学基础研究年会和其它学术会议上作主持、特邀或会议报告20余次;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进行了首场专题学术报告会。

作为评审专家,先后为英国Wellcome基金会, 中国国家科技部、基金委和广东省基金委评定杰出青年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和青年项目。

作为资深研究生导师,先后为澳大利亚悉尼大学,中国多所985和211大学的博士生评审博士论文。为20多种国际SCI刊物包括J. All. Clin. Invest., Theranostics., Cell Death & Differ., Mol.Cancer Therapy, Aging, Human Mol.Genet., Heredity, Inter. J. Mol. Med., Marine Biotechnology, IOVS,TVST, Exp Eye Res., Mol. Vis.和Curr. Eye. Res.等SCI期刊审阅论文。 通过上述各个方面的工作,为中山大学和中山眼科中心国际学术地位的提升,学科建设的发展和迈入双一流,为广州市医学科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目前该研究团队的主要成员有:

     主要研究人员龚莉莉博士,从美国MD Anderson 癌症研究中心引进,中山大学百人计划副研究员。

     主要研究人员胡雪斌博士,从华中科技大学人类遗传学研究中心引进,中山眼科中心副研究员。

     主要研究人员张兰博士,从复旦大学医学院引进,中山眼科中心助理研究员。

     主要研究人员唐香成博士,眼科中心助理研究员,临床医生。

     主要研究人员侯敏博士,眼科中心助理研究员,临床医生。

     主要研究人员肖缘博士,眼科中心博士后。

 

 

李万程团队发表的代表性论文 (*通讯作者):

 

1 Zhang L, Wang L, Hu XB, Hou M, Xiao Y, Xiang JW, Xie J, Chen ZG, Yang TH, Nie Q, Fu JL, Wang Y, Zheng SY, Liu YF, Gan YW, Gao Q, Bai YY, Wang JM, Qi RL, Zou M, Ke Q, Zhu XF, Gong L, Liu Y*, Li DW*. MYPT1/PP1-Mediated EZH2 Dephosphorylation at S21 Promotes 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in Fibrosis through Control of Multiple Families of Genes. Adv Sci (Weinh). 2022 May;9(14):e2105539. doi:10.1002/advs.202105539. Epub 2022 Mar 16. PMID: 35293697; PMCID: PMC9108659.

 

2Zou M, Ke Q, Nie Q, Qi R, Zhu X, Liu W, Hu X, Sun Q, Fu JL, Tang X, Liu Y, Li

DW*, Gong L*. Inhibition of cGAS-STING by JQ1 alleviates oxidative stress-induced

retina inflammation and degeneration. Cell Death Differ. 2022 Mar 28. doi:

10.1038/s41418-022-00967-4.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35347235.

 

3Wang L, Zhang L, Gong XD, Fu JL, Gan YW, Hou M, Nie Q, Xiang JW, Xiao Y, Wang Y, Zheng SY, Yang L, Chen H, Xiang MQ, Liu Y, Li DW*. PP-1β and PP-2Aα modulate cAMP response element-binding protein (CREB) functions in aging control and stress response through de-regulation of αB-crystallin gene and p300-p53

signaling axis. Aging Cell. 2021 Sep;20(9):e13458. doi: 10.1111/acel.13458. Epub

2021 Aug 23. PMID: 34425033; PMCID: PMC8441381.

 

4Liu FY, Fu JL, Wang L, Nie Q, Luo Z, Hou M, Yang Y, Gong XD, Wang Y, Xiao Y,

Xiang J, Hu X, Zhang L, Wu M, Chen W, Cheng B, Luo L, Zhang X, Liu X, Zheng D,

Huang S, Liu Y*, Li DW*. Molecular signature for senile and complicated cataracts

derived from analysis of sumoylation enzymes and their substrates in human

cataract lenses. Aging Cell. 2020 Oct;19(10):e13222. doi: 10.1111/acel.13222.

Epub 2020 Aug 22. PMID: 32827359; PMCID: PMC7576240.

 

5Gong L, Liu F, Xiong Z, Qi R, Luo Z, Gong X, Nie Q, Sun Q, Liu YF, Qing W,

Wang L, Zhang L, Tang X, Huang S, Li G, Ouyang H, Xiang M, Nguyen QD, Liu Y*, Li DW*. Heterochromatin protects 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 cells from oxidative

damage by silencing p53 target genes.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18 Apr

24;115(17):E3987-E3995. doi: 10.1073/pnas.1715237115. Epub 2018 Apr 5. PMID:

29622681; PMCID: PMC5924883.

 

6Gong L, Ji WK, Hu XH, Hu WF, Tang XC, Huang ZX, Li L, Liu M, Xiang SH, Wu E,Woodward Z, Liu YZ*, Nguyen QD*, Li DW*. Sumoylation differentially regulates Sp1 to control cell differentiation.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14 Apr 15;111(15):5574-9. doi: 10.1073/pnas.1315034111. Epub 2014 Mar 27. PMID:24706897; PMCID: PMC3992630.

 

7Yan Q, Gong L, Deng M, Zhang L, Sun S, Liu J, Ma H, Yuan D, Chen PC, Hu X,

Liu J, Qin J, Xiao L, Huang XQ, Zhang J, Li DW*. Sumoylation activates the

transcriptional activity of Pax-6, an important transcription factor for eye and

brain development.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10 Dec 7;107(49):21034-9. doi:

10.1073/pnas.1007866107. Epub 2010 Nov 17. PMID: 21084637; PMCID: PMC3000302.

 

8Xiao L, Gong LL, Yuan D, Deng M, Zeng XM, Chen LL, Zhang L, Yan Q, Liu JP, Hu

XH, Sun SM, Liu J, Ma HL, Zheng CB, Fu H, Chen PC, Zhao JQ, Xie SS, Zou LJ, Xiao

YM, Liu WB, Zhang J, Liu Y, Li DW*. Protein phosphatase-1 regulates Akt1 signal

transduction pathway to control gene expression, cell survival and differentiation. Cell Death Differ. 2010 Sep;17(9):1448-62. doi:10.1038/cdd.2010.16. Epub 2010 Feb 26. PMID: 20186153.

 

9Qin J, Chen HG, Yan Q, Deng M, Liu J, Doerge S, Ma W, Dong Z, Li DW*. Protein

phosphatase-2A is a target of epigallocatechin-3-gallate and modulates p53-Bak

apoptotic pathway. Cancer Res. 2008 Jun 1;68(11):4150-62. doi:10.1158/0008-5472. CAN-08-0839. Erratum in: Cancer Res. 2008 Aug 15;68(16):6859. PMID: 18519674.

 

10Mao YW, Liu JP, Xiang H, Li DW*. Human alphaA- and alphaB-crystallins bind to

Bax and Bcl-X(S) to sequester their translocation during staurosporine-induced

apoptosis. Cell Death Differ. 2004 May;11(5):512-26. doi:10.1038/sj.cdd.4401384. PMID: 14752512.